孟诜 [唐代]

孟诜的照片

孟诜(shēn),公元621~713年,河南汝州人,唐代著名医药学家。 中医食疗学鼻祖 ,开创中医食疗孟余堂 ,传承至今,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他是孙思邈的真传弟子,又是与孙思邈齐名的唐代四大名医。

详情

孟诜(shēn),公元621~713年,河南汝州人,唐代著名医药学家。 中医食疗学鼻祖 ,开创中医食疗孟余堂 ,传承至今,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他是孙思邈的真传弟子,又是与孙思邈齐名的唐代四大名医。

精通医学,进士及第,授尚药奉御,累迁中书舍人。失言得罪武后,贬为台州司马,入为礼部侍郎、相王侍读,出任同州刺史。神龙初年,年老致仕,居于汝州伊阳山,炼制方药。

开元初年,去世,享年九十三岁。著作《食疗本草》,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,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,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,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。

作品

书籍
相关推荐
张萧远(唐代) 吕敞(唐代) 韦元旦(唐代) 畅诸(唐代) 蒋冽(唐代) 郭郧(唐代) 严休复(唐代) 丘丹(唐代) 殷琮(唐代) 沙正卿(唐代) 卢渥(唐代) 平曾(唐代)
好书推荐
大乘起信论
大乘起信论

佛教经典。马鸣菩萨造。有二译。旧译者为梁之真谛,一卷,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,二卷。说如来藏缘起之理。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。该书提出的“心性本觉,妄念所蔽”的命题,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传统印度佛学主张“心性本净,客尘所染”,即认为佛性要经过累世修行证得佛果之后才能有,众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,因而凡人成佛须依靠外在的力量。“心性本觉,妄念所蔽”的含义则是,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,只不过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“妄念”遮盖了起来。由于佛性本有,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觉悟把“妄念”去掉,使本来觉悟的心性显现出来,从而成佛。于是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促使众生自我觉悟,获得解脱的途径,即在于内心修养。该书提出,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宝、修持六度,就能获得解脱,而不需累世修行,不需依靠外力。“心性本觉”的观点为后来中国式佛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。这本书也一直被作为大乘佛教的入门书。

马鸣
大乘舍黎娑担摩经
大乘舍黎娑担摩经

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,佛在鹫峰,告诸苾刍,若于十二缘生而能见了,是名见法见佛。舍利子以问慈氏菩萨,慈氏细为解释十二因缘甚深之义。乃性相二宗要典。

佚名
大方等如来藏经
大方等如来藏经

简称《如来藏经》。佛教经典。东晋求那跋陀罗译。一卷。与大方广如来藏经同本先出。佛在耆阇崛山,成佛十年。与百千比丘,六十恒河沙菩萨,及天龙八部俱。以三昧力,现众莲华,皆未开敷,华内皆有化佛。须臾升空舒荣,须臾萎变,化佛各放无数光明。金刚慧菩萨问何因缘?佛为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性。共说九喻,一萎花中佛,二岩树蜂蜜,三 铖中粳梁,四不净处金,五贫家宝藏,六庵罗果种,七弊物中金像,八贫女贵胎,九模中金像。

佚名
大方广普贤所说经
大方广普贤所说经

一卷,唐实叉难陀译。普贤菩萨说见佛之法。佛在如来神力所持之处,普贤大众之所围绕。有十大菩萨,各与眷属忽集。众问普贤,此诸菩萨从何国来?普贤令其入定观察,竟不能知。三番请问,普贤示以观察之法,乃见皆在如来身中广大国土佛道场内来集。

佚名
大乘四法经
大乘四法经

又名《四法经》。印度大乘佛教经典。译者不详,疑为法成。一卷。佛在祇园,文殊师利菩萨以宝盖供佛,明菩萨供养无有厌足,及说种种四法。一不舍菩提心,二不舍善知识,三不舍堪忍爱乐,四不舍阿练若。又说三十五住菩提法。应离十慢。

佚名